艺术资讯| 傅抱石的山水画

艺集网

发布时间:2021-11-16

在近百年中国画坛上,大家公认的山水画“四大家”分别是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这四大家,风格最突出,笔墨都有自己的语言独创,其中傅抱石的“抱石皴”,名气最响亮

山水画演变与“抱石皴”

客观讲,傅抱石山水画的成就远高于他的人物画,而且他画山水画也早于人物画。傅抱石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5—1940年为“临古期”,主要以学习明末清初遗民画家石涛、程邃为主,并上溯元四家,师法传统笔墨技法。第二个时期1940年—1949年为“变法期”,以在重庆的“金刚坡”为标志,创作了一批散锋乱笔、墨气淋漓、气势磅礴的新山水画,皴法独创,前无古人。第三个时期1950—1964年是“新山水画探索期”,包括1957年东欧写生,1960年率江苏国画工作代表团两万三千里写生,1961年东北写生,诞生了一批反映新中国风貌的作品。

目前可看到傅抱石最早的山水画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多变。如1925年的《秋林水阁》(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有清山水,乾嘉以前多尚山之深,谷之邃,及龚贤、高西园、吕半隐出,以线条之遒健为宗,于是画风为之稍变,抱石。”这件山水画以焦墨见长,明显有程邃焦墨山水的味道。22岁能画到这个程度,应该说傅抱石还是很有天分的。1925年画的《松崖对饮》,题款:“程邃号江东布衣,画宗北苑,以枯渴之笔成山水,余喜其雄朴而拟之,抱石。”皴法主要是焦墨圆点和弧线,石头的勾皴尽显迅疾,已经可以看出后来“抱石皴”的草意。

1935年7月,傅抱石因母病从日本回国。1936年5月在南昌举办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广受好评。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傅抱石携全家从南京返回江西新余故里。1938年4月,受郭沫若邀请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40年9月,国共合作破裂,文化工作委员会解散,后撤至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从此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傅抱石一家寓居在重庆西郊金刚坡,每周都要去沙坪坝上课,来回数十里山路,傅抱石常常是徒步行走,他把这看成是亲近大自然的大好机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坚持步行上班。

在金刚坡时期,傅抱石发明了他赖以成名的“抱石皴”。这种皴法,散锋乱笔,灵动奔放,淋漓痛快,与历代传统的皴法均不相同。关于“抱石皴”的来源,笔者以为既受到日本画的影响,也有中国画的传统。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注意吸收日本画法,以竹内栖凤、横山大观为主,大片的墨色,飞动的线条,特别是散锋处理,这一点很像。同时傅抱石的“抱石皴”,还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中国写意画的影响,主要是徐渭和石涛两家,徐渭的用墨和草书用笔,在傅抱石的绘画里处处可见。当然,“抱石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过“乱柴皴”,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实现了向“抱石皴”的过渡。

傅抱石一生爱画雨,他画的雨景画非常有气势。在表现雨的手法上,发明了一套自己的技法。古代不少画家都画过雨,米元章、高房山、戴进等,都画过雨。傅抱石的山水画非常重视染法,他曾说:“为了充分表现自然景物的实际变化,晴雨风貌的神韵,应该强调染法的运用。一幅画我常常渲染十数遍,目的就是强化画面气氛和意境。”傅抱石一生画了很多著名的雨景画,如《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山雨欲来》《风雨归牧》《风雨归舟》《巴山夜雨》《嘉陵烟雨》《千峰送雨》《江南春雨》《不辨泉声抑雨声》等。在近百年表现雨景山水上,傅抱石无疑是第一人。


8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