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联手共建的“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试图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跨学科互通共融,立足当下,打破既有认知边界,直面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探寻未来的无限可能。历时2年的探索,该实验室于今年7月带来了一场名为“问题演绎”的展览,通过“科学+艺术”的再创作,呈现对时空、生命、存在、意识、智能等议题的审视与思考。
科学与艺术携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来自实验室主创团队的艺术家沈少民和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丁宁博士有着这样的共识:无论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大胆想象,都在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二者的探索都着眼于“问题”,为人类寻求掌握自身命运的答案,殊途同归。当下,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在科技界,从业者们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往往陷入过度细分的专业领域和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暇从哲学、社会伦理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度思考科学技术的基础问题,容易追逐热点、陷入盲从。而这种思考在艺术界从未缺失。艺术家们善于挑战认知边界与思维惯性,挖掘问题,从人的立场表达关切提出问题,但其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对有限。基于此,将两者结合能互补缺憾,互为启迪,共同探索与反思。
这种启示在展览中得到鲜活呈现。在展品《意识场域》的设计中,废弃的桥梁主缆检修机器人样机的机械基座被艺术化翻转落地,成为仿生犬休憩的家园。未被激活的机械狗、硅胶仿生犬,以及主缆检修机器人躺在孕育生命的泥土上,墙壁投影出机械狗的内在记忆与幻想,形成一片全新的意识场域,呈现出物质与意识、生死与虚实间的张力。“曾经,被淘汰的仿生机械狗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废弃的设备。而在艺术家眼中,它们被命名为‘早产儿’。这对我们触动很深。一个科研过程中的半成品,它也曾是一个新的生命形态的物理载体。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被急切地制造出来,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最后又早早地被遗弃,这个过程缺失了那么一点点‘人道’。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解开生命的密码,但如果研究人员本身对生命不曾思考、不尊重,那就谈不上对生命的理解,科技的导向也必然存在问题。”丁宁说。
有意思的是,科学与艺术不经意的相遇,总会带来出乎意料的创意火花,点燃不一样的思考维度。展品《微纳山水》脱胎于高倍显微镜下微纳米医疗机器人的试验影像。看似平常的科学实验,在艺术家眼中却似一幅带有禅意的水墨画。“这触发了另一种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认可。”丁宁说,“当研究员操控着微纳米机器人们爬坡、钻洞、逆势向上时,他也无意间将其一部分人格寄于其中,犹如在科研的逆境中奋力前行。”在展品《镜界》中,六只机械臂如同开圆桌会议一般围坐一圈,相互举着镜子彼此探照,试图以此消除人类中心视角,还原观看、凝视、审视、认知的本体。机械臂下方的电线从机器台延伸而出,原本在技术思维中需要预埋入地的电线在艺术的巧妙处理下,通过叠加上废弃电线,将看似无序的盘桓交错在台间,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新生。“无数电线汇聚在装置中间,像花朵生长在地面,也像机械臂之间自发产生出的千丝万缕复杂联系,更像在反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丁宁说。
在丁宁看来,“当人们将一个问题处理得很巧妙的时候,往往能收获类似‘完成得很艺术’的赞美。这恰似说明,一次大胆的信息重新配置往往意味着跳出思维的惯性路径与局部最小的陷阱,这是艺术的方法论,也是艺术给予科学的启示录。”在沈少民眼中,“科学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就意味着存在失败。人们不太愿意面对科学探索过程中常见的挫折、失误与失败。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无法被定义。这种将科学上所谓的‘失败’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行为也让科学求证的过程变得很‘艺术’”。
科学探索的答案在何处?“这个答案可能是一首诗、一段影像、一幅画,它们或许会对科学家产生一种提示,想通了,就能走下去。”沈少民说。展品《硅基细胞》受粘菌和蚂蚁等生物集群行为启发,由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FreeSN组成。受技术限制,目前机器人的群体协作上限是20个,如何实现协作数量的突破?“既然暂时无法突破单体组合的数量上限,不如采用群体共联的方式实现协作,20个为一组,10组便能达成很好的展示效果。”由此,这个困扰研究员许久的协作量级问题迎刃而解。展览现场,机器人自由模块如同“硅基细胞”般组成为一个庞杂的智能系统,自主组合、动态连接,创造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
AI的发展将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从某种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控的。“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沈少民说,“虽然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但我绝不‘躺平’。”丁宁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不认命的人群。无论是通过生命科学技术去延长人类寿命,或是通过艺术创作呈现人类的幻想之境,大家都在以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方式探索人类可能性的边界。”一如本次展览对问题的演绎,贯穿始终,未完待续;也如展册封面镜子的设计,从镜中看去,问题或许正是我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来自我们自身。“AI是中性的,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同时也具有破坏性,是人性的放大器。现在的AI犹如幼儿,其成长需要人类的言传身教。”丁宁说,“就像当‘超人’面对人类武器时的回应:‘不用担心,我只是一个堪萨斯男孩’;意思是,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作为堪萨斯州长大的乡村男孩,同样有着人类道德体系中的自我约束力。这也是研究院英文名称‘AIRS’中所展示的:‘S’是‘for Society’。我们希望用技术向善的力量服务生命健康,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