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浴火重生”到“活性能量”:中国馆如何回应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

艺集网

发布时间:2022-05-30

20220530094727_6474.jpg

2022年5月19日,第十四届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开幕。本届双年展以“锻造:浴火重生”(FORGING/OUT OF THE FIRE)为主题,旨在反映孕育了非洲当代艺术的创造力的生成,这股创造力不断更新着述说与理解非洲的新方式。

塞内加尔“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是非洲规模量大、影响最广的造型艺术双年展,也是非洲大陆致力于发现和推广海内外非洲和非裔青年艺术家的大型文化平台,成为展示塞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非洲的国际知名品牌。该双年展成立于 1989 年,1990 年第一届“双年展”以文学作为主题,之后以艺术作为主题,逢偶数年 5-6 月举办,分为主题展和外围展,内容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视频、设计等领域。其主题展设立桑戈尔大奖,专门奖励一位最杰出的非洲或非裔艺术家。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自 2014 年起“双年展”开始邀请外国艺术家参展。2014 年和 2016 年均有中国艺术家参与。 

在此次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展。中国馆以“跃迁/活性能量”(transition/active energy)作为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来回应双年展主题。在中国主宾国展览策展人岳洁琼的介绍中,展览通过12位艺术家的24件作品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在全球性与本土化语境下的探索与可能性。

uploads/0530/16538798612500877.png

一、2022“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主题:“锻造:浴火重生” 

“锻造:浴火重生”是第 14 届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它指的是非洲创造的根基。当代非洲多样化的创造性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同时为描述和理解非洲提供了新的方式。

“锻造:浴火重生”在塞内加尔的塞勒语中来表示动态以及创造、重新创造和提炼的行为。它指的是将矿石转化为新材料所进行的锻造; 以及在创造过程中劳动的力量和火的力量。“锻造:浴火重生”是将一种或多种材料转化为火中白炽的行为,以创造新的形状,纹理和材料,并通过这种行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锻造:浴火重生”描绘出一个基于神话而被重新想象的非洲,一个量子地理学认知下的非洲,从而说明非洲所富有创造力和综合性,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当下时代。

因此,“锻造:浴火重生”在此并不是制造固有的结构,而是强调回到创造力的原始空间,构建描述和理解非洲的新方式。这是一个构建新美学、新知识和新方法的问题,它将非洲对世界以及其他地理和文化领域的解读结合起来,以应对当前的挑战,例如需要不断更新的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复杂性。这项工作将通过以下几点进行: 

6378950099757910167501312.jpg

中国主宾国展览现场

6378950104373339858066528.jpeg

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在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肖晗陪同下参观中国主宾国展览

1. 探索非洲大陆的知识储存并重新审视档案。 本届双年展希望获取多种知识。如果大量的知识是一种假定表达,那么意味着知识可能被大量构建,以便在学术和社交空间中传播。正是通过对语言、谚语和语法的创造性探索,铸造(创造之火)在重新想象非洲的时代邀请世界。如果要重新审视现实,就必须重新阐明我们与记忆、历史和档案的关系。如果历史学家在解释来源时遇到了判断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困难,艺术家可以扭转时间并建立另一种与档案的关系。 

2. 拒绝历史的不连续性。必须从非洲历史的角度重新考虑当今艺术史(古代,中世纪和现代时期)所确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必须通过非洲历史来审视和批评与现代和当代艺术有关的时期所表现的风格和序列。不再按时间顺序来看待普遍化和中立化的现当代。将对艺术史的构思贯穿于材料演变的可能性。我们与材料的互动包含了对世界的思考演变,以构建新的现实。 

3. 建立与身体和创造性姿态的关系。知识是实验性的,因为它不断打破极限。如果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和知识媒介帮助我们思考,就必须将创造活动视为这种人类智慧形式的承载者和见证者。姿态和身体 作为艺术表现扩展了非洲艺术是一种哲学的观念。 

二、2022“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跃迁/活性能量”展览前言

2022年达喀尔双年展的主题为“FORGING/OUT OF THE FIRE”,旨在反映孕育了非洲当代艺术的创造力的生成,这股创造力不断更新着述说与理解非洲的新方式。“FORGING”表达了非洲建立的新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共享的方法,帮助人们应对当代挑战、塑造人们关于世界复杂性的感知的力量;“OUT OF THE FIRE”则强调了铸造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终结果,隐喻着铸造过程中进入新状态的某种瞬间。

达喀尔双年展特邀中国作为主宾国,在黑人文明博物馆中设置中国馆,经由“人类的起源”常设展厅进入中国馆的参观路径为展览增加特殊意涵。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大陆,逐渐生长出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作为其中一员同样贡献了杰出的文明成果。在此历史语境下,本次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如何与非洲各国一道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智慧,同时积极思考区域性当代艺术的自主独立发展道路。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带来火种,对火和水的掌握也让中国人步入“渔樵文化”。因此,“OUT OF THE FIRE”可以理解为文明发展在能量激发下的释放与转化。

作为对这一主题的积极回应,中国馆以“跃迁/活性能量”(transition/active energy)作为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跃迁”借用了量子力学中的概念,专指量子对象在瞬时间发生的跳跃式的变化。中国馆将这一理念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尝试通过12位艺术家的艺术个案,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在“全球性”与“本土化”语境下的探索与可能性。12位艺术家皆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作品蕴含着相同时代精神的印迹。他们的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切片,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呈现出个体的跃迁,还映射出他们所在的文化共同体的跃迁。同时,中国馆的这一核心理念与达喀尔双年展主题的联结,也回应着关于人类熔铸能量,在全球跃迁,进而生长出丰富多样的文明的隐喻。

展览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的未来将向何处去?文明的发展带来进步,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与忧患。当今世界对未来发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鼓舞着人类勇敢面对并承担自身的责任。中国与非洲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各自拥有独特的关于自然、人类、真善美、生与死的古老智慧。中国传统典籍《易经》中记载,“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古代思想家认为,忧患总是蕴藏着生机,“生生不息”是一种至高的真理。本次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作为非洲古老文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东方回响,将基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沉淀与发展路径,呈现出“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文化愿景。

                               中国主宾国展览策展人

岳洁琼

                                                  2022年5月

三、2022“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uploads/0530/165388015254960442.png

2022“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策展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期致力于近当代美术史研究,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展览策划与大型活动组织工作。出版多位艺术家个案研究画册、学术论文。曾担任“同一个月亮下——北京、首尔新媒体艺术展”、“匠作之美——第15届亚洲艺术节特展”、“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策展人、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顾问。

uploads/0530/1653880203119815051.png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和非洲一样有制作面具的传统。面具出现在各种仪式当中,这些仪式的目的包括抚慰逝者、保佑安全和生存,祈求多子多孙,期盼在变化不居的世界上能有更加充足的生存保障,确保族群的延续和稳定等等。非洲的雕刻包括面具位于人类最伟大的创作之列,在二十世纪初启发了欧洲现代主义的发展。中国面具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邬建安借助这种面具的形式感,把面具当做一种介质,似乎是在无意识之下打开的一条通往远古世界的精神通路,经由一些神秘的仪式感,把可被感知的精神力量传送到多维度的时空中。”

uploads/0530/1653880245195678688.png

1982年生于辽宁大连。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装置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过去的即将到来》系列作品,采用写实的雕刻手法,营造出一个蓬松而饱满的‘枕头’。藉由轻盈的羽毛飘落的印迹,使坚固的大理石上出现柔软的褶皱,呈现了轻与重、硬与柔、真和假的对照效果。作品营造的语境和阅读,使观者想象这片羽毛暗示了某种真正具有影响作用的角色,同时也提供了语义的开放性、多义性。”

uploads/0530/165388028246043902.png

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双硕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燕紫以水墨的传统材质表达了对于《荷尔蒙》的摹写。荷尔蒙是人体内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的化学信息物质。随着科技发展,出现激素一词后,新的激素又不断地被发现,人们对激素的认识还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还远远不够。荷尔蒙的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奋起活动,是本能还是意志决定?荷尔蒙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某些东西,当它在我们的身体里时,我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从身体里消退时,你才能看着它慢慢远去的身影。章燕紫看到的荷尔蒙,五彩斑斓。”

uploads/0530/165388031793281112.png

中国当代著名女性艺术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设计学科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20春天,我们无处可去,每日只能环绕社区小径,我看见了初春的玉兰,它每年都在,我却好像第一次惊异于它的美。随后的日子又看那淡紫色花瓣开始发黄干瘪,慢慢飘落一地。接着迎春花的娇黄,桃花的浓艳一夜间绽放于一派寒意中。然后是嫩绿的柳叶伴着渐暖的春风开始温柔的摇曳起来,大地苏醒生机如常。到了5月,满墙的月季花开始争奇斗艳,色彩浓艳姿态各异的花朵灿烂夺目。我每日的散步只会因为观赏这些花草而稍感轻松,没料想还会因为一季花的生命起始而伤感。而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完全没有因为人类的悲惨遭遇而改变或放慢节奏,在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才清晰认识到自然界无可阻挡的力量,也感受到人类的脆弱和我们个体的无力。

在这遭受重创的世界里,艺术最好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uploads/0530/1653880557181924188.png

1967年5月29日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王川的摄影作品聚焦在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他将中国特有的文明遗存通过镜头的采集,完成了一次有价值的图像生产。中国书法,青铜原料,千年窑址等等在他镜头下作了虚化模糊的像素化处理,本质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为思想交流所做的努力。艺术家花费了大量时间处理解决像素化图像的技术手段问题,图像经过photoshop软件几百次重复的差值运算、压缩等非常理性的数字运算,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马赛克非图像本身的结构。历史是时常处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不确定对象。像素化图像与正常清晰的图像的并置则强化了这种想法。不同类型的照片共同指向那些与更广义上的人类历史息息相关的内容。”

0
收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