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设计师该如何保持愤怒与清醒?
环保,是一件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又经常被忽略的事情。人人都知道环保很重要,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在行动。
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沙漠化、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物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森林减少、海洋污染……人类对资源的索取贪婪无度,对生态的破坏触目惊心。但很多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对此,作为设计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呐喊呢?
《八歌浪(Pakelang)》专辑
via:然点设计工作室李政瀚、设计师于薇
01.环保海报触目惊心——用设计影响世界
为了能让更多人关注环保,设计师通过一张张极具冲击力的海报去警醒世人。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渐渐威胁到海洋动物的生命安全。5月21日,海洋保护组织Ocean Saver发布了一组根据迪士尼电影《小美人鱼》海报改版的宣传海报,标题为“The Litter Mermaid”。
全新系列海报里的水下世界是个恐怖的存在。在那里,美人鱼正被废弃的塑料垃圾所包围,如果我们无法解决全球塑料危机,海洋生物将面临着严峻的命运。
面对整个物种和海洋生态系统,有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消失的真实风险,这些海报呼吁我们“在一切成为神话之前拯救我们的海洋”。
02.为让人们关注海洋——设计师做了什么?
我们从小就知道,不经意间丢弃的塑料垃圾,大部分都进入了海洋,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当我们看到海洋生态与塑料垃圾作斗争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及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紧迫性。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设计师能做些什么呢?
Heliograf Light Soy 小鱼酱油罐气氛灯
藏在海底的博物馆与雕塑
艺术家:Jason deCaires Taylor
在西班牙的兰萨罗特岛的海底,有一座大西洋博物馆(Museo Atlantico),是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以水下创作而闻名的艺术家Jason deCaires Taylor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他想象着一个人类被遗弃的时代,而在人们身上留下的只有自然。博物馆共包含了300多个雕塑,位于兰萨罗特岛的海岸线、14米深的蓝海之下,因此参观博物馆需要乘坐小船,浮潜到海底才行。
穿越卢比肯河
人类螺圈
兰佩杜萨岛的竹筏
Jason deCaires Taylor于1974年8月12日出生,是一位英国雕塑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水下雕塑公园——Molinere水下雕塑公园和水下博物馆——坎昆水下博物馆的创造者。
泰勒整合了他作为雕塑家、海洋保护主义者、水下摄影师和水肺潜水教练的热情与技能,并把它们投入到每一个项目创作中,通过融合传统艺术并巧妙地融合街头艺术的各个方面,将这些雕塑作品安装在海底,以促进海洋保护并突出当前的气候危机,同时,他的作品也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世界25大奇迹之一。
传送门
解除管制
漂流在海上的塑料网球场
机构:Adidas×Parley for the Oceans
国际品牌总是乐于表现对环境的关心作为宣传噱头,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去年,想在环保上尽一份力的Adidas与环境保护组织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在澳洲的海上制作了一个用塑料做成的网球场,用的所有塑料都是从海里回收出来的。
这个活动主要是想引起人们对塑料垃圾问题的关注,同时宣传阿迪家最新的网球服。这系列网球服也是跟Parley合作,利用了回收塑料材料。在澳洲网球公开赛期间,所有球员都会穿着这个球服参加比赛。
澳洲公开赛结束后,这个网球场还会被回收成一个真正的运动场,用到附近汤斯维尔市一所学校里。
一笔勾勒海洋的色彩
项目:卫星蜡笔计划
不得不说,大自然就是世界上最有创意的调色师。日本的卫星通讯与宇宙事业公司SKY Perfect JSAT所推出的“Satellite Crayon Project”计划,透过卫星照片捕捉全球12处特色海域,还原海洋实际的色彩,推出了12色的“海洋蜡笔”。
“海洋蜡笔”的外包装上,没有冗余的设计,使用了最简单的白色。纯白色盒面上有着12个形状不一、如同鹅卵石般的洞口,从内映衬出的正是这十二种蜡笔的颜色,虽简约但充满了设计师的巧思。
这12种颜色,包括了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冰峡湾、澳洲大堡礁、格陵兰岛帕缪特、巴哈马群岛、吉里巴斯坎顿岛、日本奄美大岛笠利湾、模里西斯海底瀑布、贝里斯大蓝洞、美国圣玛丽斯河、孟加拉恒河三角洲、乌克兰锡瓦什湖以及中国台湾东北角的阴阳海。
“海洋蜡笔”将卫星图中海域的色彩以具体的方式提炼出来,通过蜡笔匠人的不断尝试,以最贴近真实的方式再现了这些卫星影像图上色彩的细节。
揪住鱼的尾巴
设计师:Mattéo Tabutieaux
法国设计师Mattéo Tabutieaux为水产商Okeanós做的包装设计,参考了产品本身的特点,蜡笔画风格的蓝色小鱼,透着一种淡雅又可爱的感觉。
包装盒上那个突兀的鱼尾巴是设计师让产品本身和包装产生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经过处理的鱼肉与包装上的鱼尾鱼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鱼。即便是户外广告,也要保留包装的这个特点。
用纤维勾勒奇幻海洋世界
艺术家:楠本真理子
日本艺术家楠本真理子(Mariko Kusumoto)巧手下的纤维创作,仿佛梦境里会出现的场景,罩着半透明薄物的海底世界,随着海流微微摇曳,柔软疗愈姿态让人好不平静。
创作深受大自然启发的楠本真理子,为了表现出海洋生物在水中起伏的面貌,她多是使用半透明聚酯、尼龙纤维创作,并经由热定型手法将布料塑型,好让如梦似幻的超现实海洋世界能够更加栩栩如生。
尽情想象未被发现的海洋生物
艺术家:Alice Aires
现居伦敦的葡萄牙数字艺术家Alice Aires擅长通过数字动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来创作作品,她的代表作《Plastified:An Ode》探讨了人类行为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尤其将焦点放到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以有趣的视觉探讨严肃的问题
设计师:WANG & SÖDERSTRÖM
瑞典哥德堡Rohsska博物馆,举办过一场名为“Ocean Plastics”的展览,将瑞士的青年设计师汇聚在一起,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展览的主视觉由瑞典的设计师组合WANG & SÖDERSTRÖM(ANNY WANG和ARCHITECT TIM SÖDERSTRÖM) 创作,概念为:边界,海洋与人类生活相遇的边界。
他们用三维的形式,将垃圾和塑料袋创造了一个闪亮的、流动的海洋表面,使用Tor Weibull的Crastino字体呼应主题。
Crastino是一款经典的Didot字体,通常用于表现严肃的主题,用在这里与塑料的“有趣的”柔和曲线进行对比,柔软且尖锐。
这不是WANG & SÖDERSTRÖM首次做海洋污染主题的视觉了,早在2018年他们受世界最为重要的奖项——诺贝尔奖委托,制作了主题论坛:“WATER MATTER” 主视觉。
“海洋垃圾”搭起的彩虹
艺术家:Caroline South
英国摄影师Caroline South擅长用色彩说故事,在摄影作品《收藏品》系列中,她把从海滩拾获的彩色石头、打火机、各种陶瓷、塑胶碎片,依照大小或色彩排列成渐层的彩虹。搭衬清爽的底色,让人们的目光被相片中的物件所吸引,Caroline South希望藉此提升大家对于海洋垃圾问题的关注。
不只英国,中国台湾前几年也出版了以海洋垃圾为主题的摄影集《海废图鉴》,由RE-THINK团队制作,将海废比做宝可梦,为它们拍下360度肖像,捡到的部分垃圾年代久远,包含民国时期的军粮。
英国摄影师Caroline South和中国台湾RE-THINK团队,皆透过摄影为海洋垃圾问题发声,她们也鼓励人们在浏览影像之余,思考自己可以采取哪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