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保拉·安东内利(Paola Antonelli)表示,“今天,如果我们设计的目标是更加可持续、更经济、更负责任,那么设计方法也需要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材料对我们如此重要的原因。通过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材料,我们可以影响文化;通过思考传统和本土文化,我们可以对现在正在使用和未来即将使用的材料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智慧。”这亦是对当前可持续设计的新思考,此次展览从材料的研究入手,设计师们向我们展示了设计是如何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对可持续材料的探索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例如,艺术家茱莉娅·罗曼(Julia Lohmann)的装置艺术作品“Oki Naganode”(2013),由一种名为Naga Kombu的日本海藻、铝和藤条组成的有机结构。这种日本海藻被手工拉伸在藤架上,并被塑造成了模块化的部件,艺术家再将这些模块化的部件组合起来进行创作,其结构与肺部的细支气管很相似,看起来十分有趣。2007年,茱莉娅·罗曼曾在日本北海道驻地,从那时起,她就对海藻开始着迷,并一直在她的作品实践中探索海洋植物。通过这件作品,茱莉娅·罗曼向大众展示了海藻作为未来设计材料的潜力,并展示了在制作过程中梳理出的材料的自然特性。
与茱莉娅对材料特性的探索不同,设计师托马斯·加布兹迪尔·利伯蒂尼(Tomáš Gabzdil Libertíny)的作品“蜜蜂制造的蜂窝花瓶”(The Honeyc omb Vase ‘Made by Bees’,2006)不仅在可持续材料上对蜂巢这种天然材料进行了探索,还将创作的过程交给了蜜蜂。设计师利伯蒂尼将有花瓶形状的蜂巢支架放入蜂箱之中(在蜜蜂建造结束后被移除),利用蜜蜂的筑巢行为对其进行加工,即从蜜源植物采集到花蜜后,其自身体内会分泌蜂蜡对蜂房进行建筑,它们将蜂蜡一层层地填充在模具结构轮廓之中形成了最终花瓶的形态。每个花瓶需要4000只蜜蜂花费1周的时间来制作,在造型上也是各不相同,根据当季鲜花的不同,花瓶的颜色和气味也会有所不同,这一过程被称为“缓慢制造”(相对于3D打印这种快速制造而言)。这种与蜜蜂“合作”生产的方式打破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束缚,突破了传统设计的界限,让大自然亦能够创造出“花瓶”这样的人造产品,同时也以生态衍生的自然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让人类的制造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与美丽。
此外,对废弃材料的重新利用亦是这次展览的闪光点之一。诸如,来自印尼的设计师阿迪·努格拉哈(Adhi Nugraha)就对废弃牛粪的再利用进行了探索。阿迪·努格拉哈自2012年以来就一直居住在西爪哇高原地区的伦邦(Lembang)农场,由于没有废弃物的管理系统,这些农场的牛粪污染了土壤、河流,空气中还弥漫着难以忍受的味道。作为万隆理工学院的产品设计的讲师和环境产品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阿迪将这一问题带到了自己的工作研究之中。他研究发现,龙目岛(Lombok)的萨萨克人曾将牛粪与黏土混合制成砖块铺于传统房屋的地板上用以取暖并驱蚊。阿迪希望能更进一步将这些废弃的牛粪转化为优雅美观的日常生活用品。于是,阿迪从农场收集了牛粪并带回实验室,通过清洗、干燥使其变为棕绿色的粉末状,再将其与碳酸钙和聚醋酸乙烯酯或木胶制成的粘合剂混合使其致密。再将其放入3D打印机制作的模具之中,随后烘干7-10小时,最后用砂纸打磨表面并涂上防水涂层。阿迪用废弃牛粪回收再设计了一系列日用生活品,包含了牛角台灯、扬声器、凳子、盒子等。废弃牛粪的再利用让我们看到了天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结合的可能性,未来天然纤维将通过先进的技术更多地应用到当代设计之中,这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多克·巴巴纳克曾在他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写道,“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这亦是可持续设计所坚守的原则,对可持续材料的周期性的关注不仅是对新设计方法的探索,更是利用材料努力使得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同时亦为修复我们这颗蓝色星球提供了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