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歧生——胸怀理想的中国提琴制作师

艺集网

发布时间:2020-06-06

在当今世界的音乐舞台上,用于演奏的、最好的提琴约有50多把,它们都出自意大利提琴制作大师斯特拉底瓦里和瓜奈利之手,可称得上穿越时空的“古典名琴”。但严峻的现实是:古典名琴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不会增多,它们声音的品质也达到了顶峰,已经出现了“断代”的迹象。三百年来,为什么只有这两位制琴大师制作的提琴享此殊荣,而其他无数制作师或制琴名家的琴,都不在此之例。换句话说,为什么只有斯特拉底瓦里和瓜奈利两人达到了制琴的顶峰?其他制琴师的作品则不能?提琴制作怎样才能制出经得起时间考验,最终成为与这些古典名琴一样具有高品质音质的提琴?在提琴制作的工艺上,实现高品质声音有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有规律,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如何掌握这些规律,并能使之与古典名琴一样而不至于断代?思考这些问题的是中国制琴师——赵歧声先生。在他倾毕生精力完成的力作《提琴制作声音拾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赵先生1943年生于北京。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制3年的管弦乐班,师从王治隆、彭鼎新两位老师学习小提琴演奏。次年,转入该校由王湘与陈自明先生创办的“乐器制造班”,主修提琴制作专业。1964年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乐器研究所,跟随戴洪祥与曾坤钰两位先生学习提琴制作,算得上是我国最早学习提琴制作专业的学生。1967年调出北京乐器研究所,中断了提琴制作工作。1996年在北京210中学退休。北京210中学并入北京109中学后,现为该校退休职员。1997年成立自己的“琪声提琴工作室”,重新从事提琴制作工作至今。

走进赵先生地处北京北郊硕大的提琴制作间兼书房,首先看到的是几个制琴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台钳、凿子、铲刀、锉子等等制琴工具。有好几个挂满成品提琴的玻璃柜,里面陈列着70多把已经制作完成了的小提琴——琴漆清亮、琴体优美,整齐地排在一起,宛如一排恬静、秀美的少女。赵先生告诉笔者,他平均每年大约制作十把琴。

在制作间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十几把半成品琴:有的只有琴身,还没装琴颈和指板;有的琴颈和指板都装了,还缺弦轴和腮托;还有的什么部件都装上了,还等着上漆……制作间的西面,有一个整幅墙的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其中大型工具书有:《不列颠百科全书》(20卷本)、《全唐诗》《全编宋词》,其他的如《周易探微》《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三希堂书画大观》《中国古代绘画图录》《世界文学》(期刊)《管弦乐名曲解说》《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美学与意境》等等等等。书架前摆放着一台六呎长的三角钢琴,钢琴边上摆靠着一把制作完成的大提琴……

赵先生长年在这里独居,偶尔有朋友来访,谈的是如何制作提琴,如何演奏提琴;想的是在“现代琴”与“未来琴”的制作理念与制作方法上的不同,为的是能制作出在未来有可能达到“古典名琴”水准的“艺术琴”。他每天在制琴、读书、思考、提问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古稀之年仍在不断地思索!

正因为赵先生的这个提琴制作的职业经历,也因为他所具有不同于一般制琴者的学者型的思考习惯,促使他写出了《提琴制作声音拾零》一书,并在书中提出如下的问题:

一、三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制作名家的琴,绝大多数都未能在当代进入“古典名琴”的行列,为何只有斯特拉底瓦利和瓜奈利两人制作的提琴能达到顶峰?

二、在制作理念上,在工艺上,提琴制作的声音有什么规律可循?最终使提琴最终成为古典名琴?

三、面对古典名琴不断减少的局面下,怎样才能使之不会断代?

这些问题都是一个有理想的制琴师所需考虑与研究的问题。正像瓜纳利坚信的理念那样——不赚钱也要坚持做“未来琴”!

面对以上情况,赵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小提琴的制造和出口大国了。但是,我们的制琴业做了大多还是普及琴,不是高档琴,更不是艺术琴。如何使我国从“提琴制作大国”,能成熟地走向“提琴制作强国”?在自己的提琴制作经验和研究了国际上提琴制作的成果后,他提出可以通过提琴的“抑制振动”,制作出被他称为“未来琴”的提琴;这些提琴的材料再经过百十年的时间老化和演奏者不断演奏的双重磨炼,来实现从“未来琴”到“艺术琴”,再从“艺术琴”乃至“古典名琴”的蜕变。

这是摆在我国提琴制作师面前的大问题,也是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中国制琴师应当负有的历史责任问题。为此,赵先生提出:斯特拉底瓦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70岁以后从工艺、声音都在改,真是活到老就学到老。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默会知识对于制琴师来说是更为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是进入这个学科深度与创造性,并迈向高峰的唯一通道”;“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默会知识,这才有可能攀登制琴之路的高峰。”

当我看到赵歧生先生《提琴制作声音拾零》的书稿时,书中浸润的工匠精神和制琴智慧,即让我感慨不已,思绪万千!因此在我为作者写的“序”中写道:

这是在举国上下都在大谈工匠精神,提倡工匠精神时,赵歧生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真正能发扬工匠精神的,除了制琴工艺的精湛,制琴经验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提出的“整体思考”“默会知识”和“悟性”等等,这些制琴工艺以外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作者希望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同行和关心制琴业的人们一道,为世界制琴业贡献中国制琴师的智慧。

在这本《提琴制作声音拾零》书稿中,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影中,还在他那睿智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制琴师深邃的思考,也看到了中国制琴师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崇高境界!


5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