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做不下去了就去当心理医生?极简主义想做好其实大有门道

艺集网

发布时间:2024-07-2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极简这个词被赋予了高端和品质的含义。极简服饰代表如muji、优衣库,虽然客单价居高不下,却依旧高市占比;设计师如原研哉,虽然受到争议,但屡屡被甲方买账。

为什么同样是极简主义,别人百万报酬,而你总被老板质疑?本期我们尝试分析那些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从中解构极简风的设计元素,并拿捏设计背后,真正被买单的顶层逻辑。

⚫ 色彩

观者对设计中色彩的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感知,二是情感和心理。不同于利用“感知”创造视觉暴击的设计,极简主义在运用色彩上,调动的是观者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纵观极简主义作品可以发现,设计师对于颜色的使用是吝啬的。通常是灰度色(纯白、纯黑、过渡色)和邻近色。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原研哉对于白色的痴迷。

他认为白色作为最简单、最纯净的颜色,会为设计带来无限力量。

在长野冬奥会的手册设计中,原研哉以白色为基调,洁白松软的特质纸张上以凹陷的形式留下字迹,显现出如冰晶般半透明的痕迹。

纯净如白雪的视触觉体验,使得观者的记忆和情感被调动,扑面而来的是一个真实的冰天雪地。这也是原研哉所说的,白色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感受。

所以,极简主义色彩的核心,不是某种特定色彩,而是一种特定情绪。比如在原研哉为无印良品餐厅设计的海报中,不同的食物以规整的方格排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热烈的红,引导观者对食物产生联想和情绪。

⚫ 素材

除了颜色,极简主义还善于从自然取材,重视肌理和材质的展现。肌理和材质为图形语言提供了表达媒介,使其可视可触,形式更丰富多样,更具趣味性与情感性。

比如在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设计中,用材料来模仿水果表皮肌理,从而唤醒人们对物品本身的记忆,不仅生动有趣,也在观者心中建立了新鲜自然的品牌印象,诠释了什么是“少即是多”。

⚫ 构图

极简主义作品中,整体画面都有一种空旷、贴近自然的感觉。设计中点、线、面的运用没有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这种方法叫留白。

这种构图形式在中国古代就十分盛行。老子提出虚无观,指出作品要展现一种缥缈的意境。齐白石的《虾》,画面大部分为空白,寥寥几笔却诠释了虾的生动与美感,激发了观者的想象力,让画面更有空间感。

日本茑屋书店的设计,单一的色调,留白的空间设计运用在书屋中,带给读者一种想要畅游于书海中的感受,凸显了纯洁的文化氛围。

从上文的解构元素来看,极简的是表象,设计师真正做的,是将设计回归到研究受众的心理与功能需要上。观者所看、所听、所触、所感、所要……才是极简主义设计脱颖而出的原因。

⚫ 多感官设计

五感设计是原研哉提出的理论。强调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入手,对多种感觉同时刺激,向人们传达信息,给观者带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

但由于平面的限制,五感之间也没有明确分界点,设计者很难直观感受并加以手段表现。

可行的方法是,通过主观经验去感受,然后进行交互,将五感融合、交织;同时还可利用设计心理学的观点,在外观、颜色上充分考虑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创造理想的设计效果。

⚫ 再设计

设计师除了了解受众,还需要处理、建构信息。还是原研哉提出的“再设计”理论。

在古代,人们弱化植物和动物的形状结构,使用被简化的符号进行装饰房屋、用岩石来传递符号信息。说明很久以前的人便意识到“内容—形态—符号”之间的转化。

再设计、日常生活陌生化的观点,就是用简化的方式展示,去除繁琐的装饰,不断实验、建构新的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将“简洁”逐渐转换为“空”的概念,传达设计中豁达、静雅的精神内涵。

在极简主义视角中,设计并不是在刻意创造新的东西,而是在寻找人们意识里既有的东西。

5
收藏
全部评论